MD-PhD program 心得分享

我在MD-PhD program的學習歷程是相當幸運的,同時完成中醫系七年學業與博士班僅花了八年。我的指導老師為安南醫院的蘇冠賓研究副院長,同時也是本校醫學院的教授,領導身心介面研究中心(Mind-Body Interface Research Center, MBI-Lab)進行精神醫學研究;同為MBI-Lab且為本校醫學院的助理教授張倍禎醫師;以及本校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的張恒鴻所長兼教授。截至目前,已發表了12篇SCI國際期刊論文與1篇專書章節,也取得一份專利。

我的求學過程其實並非一路順遂,2014年自中一中畢業後,應屆考上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但由於相對喜歡面對人的互動模式,我在一年的學習期間漸漸對整天盯著螢幕的生活感到厭倦,且身體狀況也日漸不佳,自忖並未得到期望的能力與知識,因次毅然決然在大一結束時休學並決定重考,並於一年後成功如願。

進入中醫系後,我的求學軌跡才漸入佳境。我從大一即擔任班上重要幹部,如正副學藝,統籌共同筆記的審稿,與正副班代,負責班上重要公共事務。也是因為負責這些事,讓我有機會較親近師長,並留下相對較好的印象,也逐漸踏進這條路並一路至今,有了這些經驗與養成的能力,再加上各種不可多得的契機,開啟了我的研究之路。大二時,我參與亞洲醫學生聯合會(Asian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 AMSA)臺灣區的學術壁報競賽,旨在研究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腸病毒感染率,並提出相關的公共衛生政策建議。如此簡易的小型數據分析雖是初試啼聲,卻榮幸獲得第二名的肯定,學術研究之路由此起步。當年暑假,因我對人權議題的長期關注,受到時任中醫學院院長張恒鴻教授的邀請,代表在2019年的聯合國大專生人權高峰會發表演說,分享在有「台灣癌症村」之稱的彰化台西村的家訪與義診點滴。此成果得到張教授的認可,同時鼓勵我,申請加入MD-PhD學程以正式踏入學術研究的殿堂。起初研究主題聚焦在臺灣人特有「酒精不耐症」相關議題。因學程安排的限制,我暫緩第一階段的國考,在三年級時,我們接受了衛福部心口司與國健署的委託,執行「酒精不耐症及酒害衛教暨教材編寫計畫」,編纂了五個版本針對不同受眾的衛教知識推廣與酒精政策白皮書。同年暑假,我收到來自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陳哲宏博士進修交換邀請,到美國進行酒精不耐症相關的基因體研究。翌年暑假則在成癮醫學研究中心進行訓練,與李威昇博士共同發現成癮細胞模型中特定的膜上鴉片類受體(opioid receptors)彼此之間具有交互作用,並利用轉殖螢光蛋白後在雙光子(two-photon)顯微鏡激發下產生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效應證實之,其結果也發表至國際期刊。大四時,我正式加入蘇教授領導的MBI-Lab,專注於精神醫學方面的研究,與醫學系的同學共同發現存在腦中關鍵的色氨酸代謝路徑的基因變異對於甲型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所誘發的憂鬱症(interferon-α induced depression)具有可能的預測效果,為憂鬱症的「神經發炎理論」提供重要支持證據。在四、五年級時除了大學學業外,也依照學程規劃完成碩班課程與逕博考試,並在升大五的暑假時獲選為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暑期培訓大學生,惜因疫情未能成行。

大五完成大學部所有課程後,我按照計畫休學並暫緩進入醫院見實習,全力攻讀博士班。博班第一年,我仍繼續專注在精神醫學研究,並以憂鬱症為核心。舉例來說,前所提及「神經發炎理論」是近期哈佛醫學院提出的病因假說,認為慢性發炎與身心疾病息息相關,由於臨床證據日益充足而開始受到醫學界重視。然而,當時大型證據並未出現,因此我便從中得到靈感,以嬰幼兒時期的川崎氏症患者(常見且重要的幼兒發炎性疾病,發病年紀多在三歲以下)為例,透過超過百萬筆的大數據分析,得出未經治療的川崎氏病童在未來罹患精神疾病風險顯著增加的結果,尤其是年輕時發病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自閉症,然在經過抗發炎治療後風險卻與常人無顯著差異,間接提供了大量數據支持發炎理論,本篇文章也因此被刊登在該領域排名前十的頂尖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同時因本篇文章以資料庫進行「回顧性前瞻實驗設計」的實驗設計想法,再度獲得同本期刊刊登。同年度,實驗室也收到知名出版社愛思唯爾(Elsevier)的邀請,並由我主筆完成書籍 “Advances in Dietary Lipids and Human Health” 中的第四章 “Lipids and mental health”,總結了世界歷年來重要的臨床學術發現。除此之外,我對基因體研究也相當感興趣,分別在大五與大六發表相關的研究成果,發現在犬尿氨酸路徑(Kynurenine Pathway)及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相關路徑上均有臺灣人對於憂鬱症顯著的突變位點,系列文章也包括博士論文所提出的尿素循環(urea cycle)與檸檬酸(TCA cycle)的特殊對於憂鬱症的突變位點,相關的結果已於2023年於澳洲凱恩斯的國際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 ISNPR)年會上發表,並獲國科會補助。

同時,我也全心投入實驗室工作,並參與多項研究計畫,包括多個高濃度Omega-3脂肪酸介入的憂鬱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臨床試驗、穿戴裝置對憂鬱症治療的應用探討、精神疾病損失年的大型資料分析等等。這些計畫中我主責檢測病患Omega-3脂肪酸血中濃度(n-3 index),此項技術需要透過萃取血中脂肪酸並利用氣相層析法(gas chromatography, GC),過程繁雜,需耗時2-3天完成,這些經驗也使我在基礎研究的實驗有一定掌握。值得一提的是,我並未因此荒廢對中醫的熱愛,我與藥學系的同學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外用製劑,可有效緩解運動傷害所導致的肌肉痠痛,業已獲得中華民國專利,未來計畫可進一步往國外發展,也受邀在中西所發表相關專利講座,此項技術或可作為未來與運動醫學結合的重要橋梁。

世事難料。蘇老師與我原先計畫依學程規劃,在博二與博三時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作,共同完成後續的博士訓練,並同時獲得本校雙聯學位,也使兩間學校正式成為姐妹校。但因適逢疫情,加之諸多人事與行政問題,最終無法成行。雖然原始規劃用約3年的時間完成博士學業後再回到臨床訓練,但我相當幸運地在博士班第一年研究進度就已超前,經過審慎評估,我決定復學並同時完成博士班與大學部學業(請見文末附表)。大六時選擇在安南醫院西醫見習,並在旗下的憂鬱症中心繼續精進,參與了許多創新治療與檢測方式,包括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侵入與非侵入的腦功能療法等,不僅可以學習最先進的技術,更可從中獲取未來研究方向的啟發。除了上述精神科非傳統藥物治療研究成果之外,同時也與腎臟科林軒名主任合作,透過院內病歷數據分析研究,得到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在同時使用中藥治療下,相比單純使用現代醫學的治療與衛教,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為腎功能的重要指標)下降趨勢不僅顯著減緩,甚至部分個案還有回升趨勢的成果。這無疑顛覆了「中藥吃多會傷腎」的錯誤觀念,也對中西醫結合的可行性注入強心針。我們將成果發表於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年會,榮幸獲得壁報佳作獎。大七時,我回到中國附醫中醫部實習,但研究的腳步未曾停歇。我與奇美醫院的精神科劉亭慧醫師合作,透過跨國資料庫TriNetx探討降低發炎是否對疫情後憂鬱症有療效,結果顯示使用Omega-3 脂肪酸可以有效降低確診後的情緒障礙症,並提出補充建議,本篇研究也獲得頂尖期刊的刊登。

在大學以及研究所學習期間,除了上述多項研究計畫外,我也完成了五篇了目前醫學界證據等級最高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由於需要閱讀大量文獻再從中擷取資料進行分析,自然也須對相關領域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我認為這對於剛踏入研究領域的學生而言無疑是最好的訓練。

在兼顧學校課業與研究之餘,課外活動與運動習慣也是我所重視的生活樣貌。,我擁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參與、幹部擔任與國際交流經驗。舉例而言,我在2017-18時擔任亞洲醫學生聯盟(Asian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臺灣分會中央的活動長,並在任內帶領臺灣醫學生代表團赴尼泊爾進行學術及文化交流。我也投身於「上醫醫療服務隊」的義診活動,並榮獲教育部績優服務獎。校內活動中,我在許多講座中擔任講師,包括中醫臨床技能、安南醫院全院演講的實驗室操作課程等。我也多次參與系上的營隊籌辦,包括三屆中醫研習營、一屆針灸研習營,與一屆迎新活動。至於運動愛好,我自大一起即加入系上網球隊,並在三年級時擔任副隊長。同時我也熱衷各類戶外運動,目前已有三張潛水執照,並完成十座百岳攀登。

MD-PhD學程給我們相當大的時間利用彈性,從院長到老師都對每個學生付出相當多的關心,尤其是我的指導老師們,當然家人的支持更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才能夠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完成學業。雖然我是中醫的背景,但我深切體認「中西醫整合科學化」是這個世代的趨勢,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希望透過我們未來的努力,如同陳立夫先生所擘劃的願景「救人無囿於中西之分」,醫學將不再有中西之分,只有對病人最好的選擇。

201920202021202220232024
大學部學籍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大學部
休學
六年級
西醫見習
安南醫院
七年級
中醫實習
中國附醫
同時
畢業
研究所學籍上修碩博課程上修碩博課程碩一
逕博
博一博二博三
Copyright © 2024 中國醫藥大學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